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穿書八零:發家從擺攤開始

第一卷 第578章 都不是好事

  “行了,墊就得了,還得留着肚子吃世家子弟的炸醬面呢,哪個才叫做美味呢,走!

  想到招待所有床可躺,蔣苑硬撐着站起來,跟周喬一起往來時的方向走。

  半個小時後,她倆在看到面館招牌的同時,也看到了正朝她倆招手的關建山。

  原來,老爺子一直盯着表呢。

  隻是沒想到,這倆外地姑娘竟然這麼能逛。

  再有把個小時天就黑了,他有些擔心,忍不住一連幾次出來瞧瞧。

  “這一大天轉得怎麼樣,有沒有收獲?

  “當然有,不過晚上我們還需要再斟酌一下,明早過去直接拿貨。

  “是這樣,凡事先别急,琢磨好了再行動,你甭聽那幫賣貨的瞎嚷嚷,說什麼現在不拿明天就沒了。
你就是下個月再來,那也有的是,京城啥都不缺!

  他一邊背手說話,一邊帶路招待所。

  等周喬辦好入住手續後,他們又一起返回了炸醬面館。

  這面館不大,三十個平方左右。

  基本沒什麼裝潢,不過是老式木桌,長條闆凳,外加牆上挂了幾幅水墨山河。

  簡單是簡單了點,但京味和年代感,卻是後世怎麼也模仿不出來的。

  大概等了有十幾分鐘,就聽一句“來喽”。

  關建山端着上菜的大拼盤,從後廚樂呵呵地走了過來。

  “我跟你們說,這京城炸醬面它有好幾種做法,不過整體來講大同小異,無非就是配菜、配料上依據個人口味不同,略微有些調整。

  不瞞你們說,開業之前我見天兒出去,一天三頓挨個面館嘗,不是我吹,真都不如我這個正宗!

  看得出來,老爺子自信極了。

  更為自己有這樣的好手藝而感到驕傲。

  周喬和蔣苑吃得噴香,八分滿的大海碗,倆人吃得碗底都能照人臉。

  嗝!
天啊,這實在是太滿足了。

  這一聲,可是對老爺子的最大認可。

  關建山美滋滋地端過來三個鐵茶缸,裡面有茶葉,但卻不見他有添水的意思。

  “先别動,吃飯後至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喝,不然影響消化。
看你倆這歲數,應該有單位吧,怎麼就做起小買賣了?
我這話可沒旁的意思啊,畢竟打京城往北去,全都更樂意上班!

  這點他說得很對。

  不僅現在是,直到幾十年以後也是。

  就像陳娴說的,經商是更掙錢,但論社會地位,就不如給國家打工的。

  更令人無語的是,這種現象還會随着時間的推移,逐漸形成一種不對等的人情社會。

  比如你想辦一件事,正常來說帶全相關手續,到窗口排隊直接就能辦。

  可人情社會讓這一切都變質了。

  這才有了“有人一句話,沒人跑斷腿”苦澀金句。

  周喬把自己得罪廠長,被迫辭職的事講了,而蔣苑她爸去世時,她還沒成年,而她媽是幹部,要到五十五歲才能退休,沒班可讓她接。

  再說國家在八六年,就已經廢止了子女接班制度。

  就算不廢,她下邊還有一對龍鳳胎弟妹巴巴地等着呢,估計怎麼輪也輪不到她。

  關建山在聽了這些以後,表情有些黯淡,忽然說起了她們下午逛的那個地方。

  “那些商販們,每天天不亮就趕到這,等太陽升起來的時候,生意都已經很紅火了。
有不少打那路過的上班職工,趁着等車就會溜去看一眼,對你們這些時髦的年輕人來講說,這的東西甭管是款式還是價格,那都比國營商場裡強!

  周喬笑着說他住的地方好,可以說一出門口什麼都有。

  關建山說“經商潮”洶湧,住這一片的百姓起初也不适應,簡直是喜憂參半。

  喜的确實是路邊市場方便了生活,比如一條褲子國營商場賣三十,想講價,那不能夠。

  但在外頭這市場,他要二十,你十塊就能拿走,這就是京城人常說的“搞活”。

  憂的話就是倒爺遍地,亂成了一鍋粥。

  有個事蔣苑很納悶,“大爺,那些商販都是哪裡人啊,我就沒聽到有一個是京城口音。

  關建山哈哈笑了兩聲,“也有,但是不多,老京城的商販們都喜歡賣季節貨。

  “而外面市場那些商販,有一批是下鄉返城人員,也有其它原因造成的無業遊民,還有被拘留過的,甚至還有犯罪前科的待業人員等等。

  起初居委會也很愁他們的就業問題,後來人家有腦子活泛的,不等上面給解決,人家自己在那擺上地攤兒了。

  街道一看這符合文件精神啊,還能給予社會安定,連忙給開證明,支持他們自食其力。

  周喬以前北漂時,經常來逛動批。

  但是都不知道,這裡都有什麼故事在呢。

  關建山本來就愛和年輕人聊天,見她倆愛聽這個,就順着這塊一直往下講。

  據他說,在八一年的時候,室外還沒有辦照一說。

  當時隻是對攤位的簡單登記,然後收管理費,就和現在縣城夜市的管理方法一樣。

  那時候,一個月每個攤位才收五毛錢。

  八五年中,那一片成立了市場管理處,總共設有六個部門。

  市場,也就是後來的城管,還有公安,工商,交通,街道,再加上衛生防疫。

  自打有了這個管理處之後,雜亂經營的馬路市場開始有了變化。

  “鐵皮棚子”就是在這時候出現在這一帶的路邊,但不是她們今天看到的藍色這種。

  隻是當時個别商戶為了便于經營,有的在三輪車上加一個頂棚,有烤羊肉串的在上邊加了個蓋子,還有搭簡易小棚子的。

  至于這種鐵皮棚子是誰做的,哪天出現的,現在早已無從考證了。

  但棚子搭得花花綠綠,樣式各異,使本就雜亂的市場,顯得更加狼藉。

  好在後來的時候,因為有人提了建議,所以管理處最終經過商議還是決定統一制作了一批鐵皮棚子。

  要求尺寸、顔色、高低全部一緻,下邊是櫃台,上半截搭起帶檐兒的棚子。

  這就有了周喬和蔣苑今天所看到的,一片整齊的藍色鐵皮棚子。

  “不知道别人怎麼想,反正我比較贊同正規化管理,否則市場越來越亂,對商家和顧客來講,都不是好事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