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1141章 變化的見證者
桌上很快擺滿了精緻的茶點,“伯母,試試這個蟹黃包子。
”
“還有豉汁排骨。
”
周喬耐心地介紹着每一道美食:生滾牛肉粥、水晶蝦餃、炸春卷、叉燒包、酥皮蛋撻、金錢肚……
再加上一壺香醇的鐵觀音,這樣的盛宴在83年可不多見。
旁邊的老頭們用羊城話低聲議論着,說她們很有錢。
雖然周麗梅聽不懂他們的方言,但周喬淡定地回應:“我隻是想帶我伯母嘗嘗新鮮的東西。
”
在這裡,說普通話的往往是外地人,而外地人常被視為不如本地人富裕。
然而,周喬以自己的行動證明,她不僅有錢,更重要的是有孝心。
兩位老人見狀,也無言以對,畢竟,他們自己的兒孫未必願意為長輩花費如此之多。
“太多了,太多了……”周麗梅反複說着這句話,面對如此豐富的食物,她既驚訝又感激。
周喬則輕聲解釋,既然已經點了,不吃也是浪費。
看着滿滿一桌美食,周麗梅不再言語,心中明白,現在的食量雖大,卻不會剩下多少,隻是大多數時候人們隻會點一壺茶和幾個點心,慢慢聊上幾個小時。
周喬此次帶伯母來享受美食,并非為了閑聊,而是真心想要伯母體驗一番。
這些茶點不僅味道絕佳,而且選用的材料都非常實在。
周喬選擇的這家老字号,保持了傳統的水準,未來可能随着連鎖店的擴張而變化,因此她珍惜每一次品嘗的機會,想要盡可能多地留下美好的回憶。
當然,這頓飯好吃極了。
每一個茶點都充滿了誠意,讓人回味無窮。
周麗梅從未想過有一天能夠享受到這樣的待遇,而這一切,都是因為她有一個懂得感恩、孝順的侄女。
周麗梅不懂羊城話,但周圍茶客們的羨慕之情她卻能感受到。
他們羨慕什麼呢?
是因為她有個出色的侄女周喬。
想到這裡,周麗梅覺得嘴裡的食物更加美味了。
“小喬,你也來吃點。
”周麗梅将盤中的排骨推到侄女面前。
她不知道那些精緻的點心制作起來有多複雜,隻覺得肉是最實在的食物,所以把最好的留給了侄女。
周喬沒有多說,微笑着接受了侄女的心意。
母女倆在酒樓裡吃得開心,而周圍的雅座中,兩位男士正輕聲交談。
一位戴眼鏡的先生看着大堂裡熱鬧的人群,對同伴說道:“這兩年來羊城的外地人越來越多了。
”
他的同伴點頭同意:“羊城的繁榮遠超内地城市,再加上鵬城特區的帶動,差距隻會越來越大。
不出幾年,更多的人會湧向這裡尋找機會。
”
“你覺得鵬城特區很有潛力?
”
另一位回答:“現在鵬城還在建設中,和曆史悠久的羊城相比确實還有差距。
它曾經隻是一個小集市,即使成為特區,要超過羊城也不是易事。
不過,随着特區的發展,吸引了大量勞動力,像小喬這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。
”
“鐵絲網能擋住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心願嗎?
”他繼續說道,“去年四月開始修建的那道86公裡長、28米高的鐵絲網,真的能阻止資本主義的影響進入内地嗎?
”
兩人知道,雖然有這道屏障,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會因此停止。
特區的發展勢不可擋,而像周喬這樣勇敢追夢的年輕人,正是這一變化的見證者。
盡管曾在火車上偶然相遇,但這兩位男士并不打算與周喬重叙舊情。
他們的世界與這位鄉下女孩的生活軌迹已經漸行漸遠,即便命運讓他們再次相逢在同一座城市的同一間酒樓裡,也隻不過是一次偶然的交彙。
然而,那位戴眼鏡的男士記得,周喬是個機靈的女孩,短短一個月内,她似乎已經在羊城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。
周喬沒想到,她與火車上遇到的年輕人差點擦肩而過。
她帶着周麗梅在羊城度過了充實的一天,她們的腳步遠不止停留在火車站周圍。
羊城的繁華超越了鳳城,尤其是新落成的羊城白天鵝賓館,這座32層高的大樓。
被當地人親切稱為“32層”,它矗立在沙面島上,俯瞰着三江交彙處的白鵝潭,景色美不勝收。
周麗梅從未見過如此高的建築,心中滿是驚歎。
周喬許諾兩年後再訪羊城時,定會帶周麗梅入住白天鵝賓館,一起欣賞那無邊的美景。
周麗梅心中默默祈禱,覺得這一切太過奢華,幾乎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夠體驗。
午後,周喬如約來到批發攤位,老闆果然拿出了棉衣。
他從蛇皮袋中取出棉衣的動作輕柔。
當看到那些棉衣時,周喬驚訝不已:“這是防寒服?
”
“你還認識這?
”老闆顯得更加吃驚,“你竟然知道防寒服?
”
對于後世的人來說,防寒服幾乎是家喻戶曉。
這種服裝在80年代末開始流行,采用厚尼龍面料作為外層,能有效抵禦水珠和風的侵襲,同時内裡填充隔熱材料和保暖纖維,不僅防寒還特别輕便,顔色鮮豔奪目。
它與傳統的棉衣完全不同,既輕巧又保暖,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穿着體驗。
周喬輕輕撫摸着這件新穎的防寒服,心中好奇。
一旁的周麗梅也忍不住悄悄捏了一下,發現内部的填充物不像棉花,外面的布料光滑且不同于普通的棉布。
“這衣服到底是什麼做的啊?
不會是在騙我們吧?
”周麗梅擔心地提高了聲音。
“伯母,再等等,我再看看。
”周喬安撫道。
既然已經有了防寒服,那麼更高級的羽絨服是否也已經出現了呢?
“老闆,你有羽絨服嗎?
就是鴨絨做的那種。
”
老闆思索片刻後回答:“你說的是鴨絨服吧,如果你需要的話,我也能找到。
”
鴨絨服最近才開始流行,其實這種衣服早就有,但以前主要是為登山運動員設計的,被稱為“登山服”。
那時普通百姓既不知道哪裡能買到,也負擔不起。
這兩年經濟條件改善了,老百姓手頭寬裕了些,制衣廠便開始生産适合大衆的鴨絨服。
雖然名字裡有“鴨絨”,但實際上裡面填充的是整根鴨毛,因為當時的技術還無法單獨提取鴨絨作為填充物。